从《水浒传》说起
在《水浒传》里,饮酒不说“喝”而是“吃”。
比如,林冲喝酒是“把葫芦冷酒提来,慢慢地吃”,鲁智深则是“一连又吃了十来碗酒”。
唐朝《朝野佥载》一书中,也有一句比喻由于误会而代人受过的俗语,叫做“张公吃酒李公醉”。
那为什么古时候,人们要说“吃酒”,而不是现在普遍使用的“喝酒”?
用词习惯
其具体的原因,已不可考证,但一种说法是,与语言的用词习惯有关。
这种说法认为,在先秦两汉时期,古代汉语中表示“吃喝”的文字,多是用“食和饮”,喝字还未出现,或是像“啖”字也多用来表示吃,所以也有“啖酒”一说。
可“吃酒”这种说法,也并没有完全消失,如果你稍微留意,便会发现生活中,许多方言还保有“吃酒”的说法,但意义稍有不同,有些直接代指“喝酒”,一些只表示“吃酒席”了。
酿酒技术
另一种更不可考的说法,是归因于古时候比较落后的酿酒技术。根据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现代通用的蒸馏酿酒技术其实在元朝才出现,他在书中写到,“烧酒非古法也,自元时始创。其法用浓酒和糟,蒸令汽上,用器承取滴露"。这样酿出来的“滴露”酒,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酒的样子。
展开全文
所以在这之前,古人喝到的酒,要么是蒸煮法或用曲发酵酿制的粮食酒,要么就是果酒,酒里难免有粮食和果品的残渣。尤其先秦两汉时期,大多是饮用米酒,而且并不像后世饮酒,会用器具过滤,是把酒和残渣一起吃掉,所以他们那时喝的酒,和今天我们吃醪糟很相似,也因此有人认为,古人说“吃酒”正是这个原因
你认为,还有哪些原因呢?
(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删除)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